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简介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简介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杂志社简介《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中文版)和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英文版)是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学术刊物. 力求及时报道物理学、力学和天文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和高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 月刊.
《中国科学》中文版创刊于1950年8月, 刊期为季刊, 次年12月停刊. 1952年10月《中国科学》英文版创刊, 刊期为季刊, 至1966年9月停刊. 1973年1月, 《中国科学》复刊, 以中、英文两个版本出版, 为季刊;1974年改为双月刊;1979年1月改为月刊. 1982年《中国科学》中、英文版同时分成A,B两辑出版, A辑为数学、物理学、天文学、技术科学;B辑为化学、生物学、农学、医学、地球科学, 均为月刊. 1996年《中国科学》中、英文版同时分为A,B,C,D,E五辑出版, A辑为数学、物理学、天文学;B辑为化学;C辑为生命科学, 含生物、农学、医学;D辑为地球科学;E辑为技术科学. 上述五辑除A辑为月刊外, 其余均为双月刊. 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 在2001年创办了《中国科学》F辑信息科学英文版, 为双月刊;同年, 《中国科学》D辑中、英文版均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出版. 在2003年将《中国科学》A辑分为A和G两辑, A辑为数学, G辑为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均为双月刊. 2005年A辑中、英文版均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出版.
目前《中国科学》(中文版)和《Science China》(英文版)各有A~G辑,共14辑:A辑为数学;B辑为化学;C辑为生命科学;D辑为地球科学;E辑为技术科学;F辑为信息科学;G辑为物理学、力学和天文学. 从2008年起,均为月刊.
从2006年起, 《中国科学》A~G辑 英文版全部由Springer独家代理海外发行, 并纳入SpringerLink网络平台.
《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中文版)和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英文版)是2003年从《中国科学A辑 :数学物理学 天文学》和《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 Mathematics》中分离出来的. 主要报道主要报道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光物理和声学, 理论物理、粒子物理、核物理、核技术、等离子体物理、高能物理; 基础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物理力学; 天体物理学、天体力学、天体测量、射电天文学、星系与宇宙学、空间天文学和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栏目设置:评述、论文、快报、亮点
《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征稿要求:
文章应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结构简明; 尽量避免使用多层标题; 文字、图表要简练, 用较少的篇幅提供较大的信息量; 论述应深入浅出、表达清楚流畅; 专业术语运用准确, 前后保持一致. 请参考新近出版的《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详细了解写作格式.
题目: 是文章的点睛之处, 要紧扣主题, 简明扼要, 但要有足够的信息, 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也方便检索. 应避免使用大而空的题目, 最好不用“…的研究”、“…的意义”、“…的发现”、“…的特征”等词; 尽可能回避生僻字、符号、公式和缩略语. 一般不超过24个汉字, 英文不超过20个单词.
作者和作者单位: 在论文中署名的每一位作者都应该是对论文工作有实质贡献的人员, 应对文中的论点和数据负责. 署名单位必须是该项研究的实际完成单位. 单位名要写全称, 同时提供单位所在城市名和邮政编码. 如果作者分属不同单位, 使用上角数字标示作者所属单位序号, 并请提供通讯作者的E-mail.
摘要: 应反映论文的主要观点, 概括地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能够脱离全文阅读而不影响理解. 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词汇、特殊符号和公式. 摘要的写作要精心构思, 随意从文章中摘出几句或只是重复一遍结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以100–200字为宜. 摘要中不能出现参考文献序号.
关键词: 用于对研究内容的检索. 因此, 关键词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可能使用规范的主题词, 不应随意造词. 须列出反映文稿内容特征的中、英文对应的关键词、PACS(Physics and Astronomy Classification Scheme)专业代码3–5个, 按其重要性顺列、用“,”隔开.
基金资助: 写在通讯作者 E-mail 之后, 列出资助基金来源, 并注明项目批准号. 格式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 ×××)资助项目”. 基金名称要写全称.
正文: 应以描述文章重要性的简短引言开始. 专业术语应有定义, 符号、简略语或首字母缩略词在第一次出现时应写出全称, 缩略词用括号括起, 下面直接引用, 不再写全词.
引言: 应简要回顾本文所涉及到的科学问题的研究历史, 简要介绍相关理论或研究背景. 需要列举相关的参考文献, 尤其是近2–3年内的研究成果. 应非常明确地给出本研究的目的, 以及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扼要交代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等. 引言部分不加小标题, 不必介绍文章的结构.
材料和方法: 主要是说明研究所用的材料、方法和研究的基本过程, 应描述清楚, 引用相关文献, 使读者了解研究的可靠性, 也使同行可以根据本文内容验证有关实验.
讨论和结论: 应该由观测和实验结果引申得出, 并注意与其他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切忌简单地再罗列一遍实验结果. 讨论得出的结论与观点应明确, 实事求是.
图: 应按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 并按照“文先图后”的原则置于正文中的相应位置处. 黑白图和彩色图的分辨率不能低于600 dpi, 图中线条要清晰, 线条粗细约0.5–0.6 mm. 中文图中的汉字为7 pt的幼圆字体, 英文图中的文字和阿拉伯数字为7 pt的Arial Unicode MS字体. 图的宽度分两种: 半栏图宽6.5 cm, 通栏图宽不超过14 cm. 请尽量使用通栏图. 图的长度一般不超过18 cm.
表: 图件的格式: 请提供可修改字体字号的原始矢量图. 下列格式之一均可: (1) *.cdr格式(软件: CorelDRAW); (2) *.ai(软件: Adobe Illustrator); (3) *.org(软件: OriginPro); (4) *.fh (软件: FreeHand); (5) *.srf (软件Surfer); (6) *.xls(软件: Excel); (7) *.gmf; (8) *.wmf; (9)*.pdf(可编辑文字); (10) *.eps(可编辑文字); (11) *.psd(有图层, 可编辑文字; 分辨率600dpi). 每幅图单独存一个文件, 打包成zip文件后上传到图片文件位置, 同时请提供图题的英文翻译. 如果文件较大, 可以通过email发送给编辑部.
用三线表, 即表格采用横线表形式,纵向不画线. 横线数量不限, 需分开的内容尽量用横线分开. 请将表格插入到word文件中的相应位置, 同时请提供表题的英文翻译.
公式: 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 并用圆括号括起置于公式右侧.
致谢: 向评审人和对该文有帮助的人士表示谢意.
参考文献: 采用顺序编码制进行文内标注和文后著录, 即按正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编号, 序号用方括号括起, 置于文中提及的文献著者、引文或叙述文字末尾的右上角. 参考文献引用是否得当是评价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如果未能在论文中引用与本项研究有关的主要文献, 尤其是近2–3年内的文献, 或是主要引用作者自己的文献, 编辑可能会认为对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不多. 对文中所引参考文献, 作者均应认真阅读过, 对文献的作者、题目、发表的刊物、年代、卷号和起止页码等, 均应核实无误, 切忌转引二手文献的不负责任的做法.
文种
本刊中英文版已完全独立, 您在投稿时请选择好文种.
中文稿应有一份英文概要, 要求包括稿件的英文标题、摘要、关键词、PACS代码、作者姓名及单位, 单列1页, 列于文稿的最后. 英文摘要是英文读者了解中文论文的唯一信息, 因此, 英文摘要应比较细致地介绍论文的主要目的、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过程, 及主要的结果、结论和文章的创新、独到之处, 一般应不少于300个单词.
英文稿的语言要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避免使用长而复杂的句子; 动词用作谓语时, 要与主语的人称一致, 对于一个主题应使用一个句子表达; 尽量使用简单词语.
文件要求
文字通栏排列, 1.5倍行距, 使用A4规格的纸张, 10 pt的宋体(中文)或Times New Roman (英文), Word或LaTex均可, 图表插入文中. 提交初审的稿件请统一转成PDF文档.
在“投稿说明”一栏中请简要说明本工作的研究背景、创新性与科学意义. 请务必认真填写投稿说明. 它将直接影响审稿人对稿件的初筛和评审.
请详细填写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有效联系方式. 建议作者推荐3–5位该领域的国内外专家作为评审人, 将作为稿件送审时的重要参考, 也可提出要求回避的审稿人.
稿件的评审
每篇稿件首先由编辑和编委初筛, 初筛的评判标准一般是: 文章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科研成果是否新颖, 是否具有广泛的意义. 专业性太强, 读者面窄的工作不适合本刊. 若稿件未通过初筛, 一般将在7天内通知作者. 以便您及时投到其他期刊.
通过初筛的稿件将由编委会组织2–3位甚至更多的同行专家进行评审, 并做出录用与否的决定. 评审过程大约需要60–90天. 评审结束后, 无论录用与否, 编辑部将及时向作者转达评审意见. 作者若在90天内没有收到编辑部有关稿件的取舍意见, 请及时与编辑部联系. 作者在通知编辑部后, 可以改投他刊.
对于通过了同行评审的英文稿件, 我们还要进行英文文字 审查.
文章的署名
科技论文的署名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 通讯作者应保证每一位作者在投稿前都读过这篇文章, 并同意署名. 文章的署名在投稿后不可随意更改. 向本刊投稿, 意味着该稿件通讯作者接受了这样一份责任: 保证所有的作者都同意在稿件上署名, 都看过并同意稿件的内容, 也同意将其投给本刊. 任何署名的改变要有全部原作者签名同意的书面材料.
如果确有必要说明两个以上的作者对成果的贡献是相同的, 可用“††”标在作者姓名的右上角, 并在脚注注明“同等贡献(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e work)”.著作权引用他人研究成果(图、表、照片、公式、数据等)时, 务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指明其出处.
稿件被录用后, 全体作者必须签署“著作权转让声明书”, 将该论文(各种语言版本)所享有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
翻译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的出版单位《中国科学》杂志社. 全体著作权人授权《中国科学》杂志社根据实际需要独家代理申请上述作品的各种语言版本(包含各种介质)的版权登记事项. 著作权转让声明书可以从本刊网站上下载.
稿件录用之后
对于有较大创新性的论文我们将优先安排发表. 稿件排版后, 我们会以E-mail方式给作者发出校样及收取版面费的通知, 并要求作者在收到校样后3日内返回意见. 如果作者离开原通讯地址, 请务必及时通知新的联系方式或委托他人代为校对文稿.
封面文章
我们选用当期一篇科学意义较为突出的文章的插图或照片设计成封面, 用作封面的彩图应画面美观, 有明确的科学意义. 欢迎投稿时提供彩色封面的建议.
费用说明
投稿时不需要交纳审稿费. 文章录用后需交纳版面费, 凡有彩图的页面需收取彩版印刷费.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杂志收录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①本页面非期刊官网,不以期刊名义对外征稿,仅展示期刊信息当做参考资料.如果您要投稿、要查稿,请移步至期刊官网.
②如果您是期刊负责人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期刊信息,可联系在线人员予以删除.
③如果需要期刊学术咨询服务可以联系学术顾问:服务详情